镐京主页

经济贸易学院

教学科研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科研 > 正文
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“微观经济学”课程组开展“磨课”活动 聚力提升教学质量
发布日期:2025-09-27    访问量:

为进一步提升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,凝聚教师教学智慧,9月24日,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“微观经济学”课程组组织召开了“磨课”活动,课程组全体教师参与,通过示范课引领、试讲实践与点评研讨相结合的方式,为后续课程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
活动伊始,王春舒老师率先带来“供求”章节的示范课。课堂上,王老师以生活中常见的“农产品价格波动”案例为切入点,巧妙引出“供求”的核心概念,引导学生思考供给曲线变动的影响因素。在教学过程中,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,通过分析当前市场中的供需现象,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。同时,王老师还融入课程思政元素,结合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,让学生认识到微观经济学理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价值,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,为在场教师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示范。

示范课结束后,岳智峰、谭琳娜、沈情、黄戏、周冰等老师依次进行了试讲,各位老师精心准备、各展所长,呈现了风格各异的教学片段。岳智峰老师以“智能手机市场供给变化”为主线,教学逻辑清晰严谨,善于运用动态图表辅助教学,将抽象的供给函数、供给弹性等理论知识直观化,通过对比不同品牌手机的供给曲线变动,帮助学生理解价格与供给量的关系。

谭琳娜老师聚焦“需求弹性”章节,采用“生活案例+数据验证”的教学模式,语言生动活泼,开篇便以“为什么超市促销往往选择食用油而非食盐”抛出问题,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商品需求弹性的差异,随后结合水电费、奢侈品等不同品类商品的价格变动数据,带领学生计算需求弹性系数并分析其现实意义。

沈情老师注重知识点的体系化构建,在讲解过程中反复强调“供给”与“需求”的关联对比,通过梳理知识框架图帮助学生建立微观经济学的逻辑思维,对供给定理的例外情况等细节内容讲解透彻,确保学生准确把握知识点。

黄戏老师同样聚焦“需求弹性”章节,以“直播电商中的商品定价策略”为切入点,结合服装、电子产品等不同品类在直播促销中的价格变动与销量数据,深入分析需求弹性对企业定价决策的影响,还通过模拟企业定价决策的小组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需求弹性的应用价值,教学形式新颖且具有较强的实操性。

周冰老师则从“国货品牌发展与需求弹性”的视角解读“需求弹性”,以“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的需求弹性对比”为案例,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与市场消费数据,分析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技术提升、品牌认可度增强,其需求弹性如何从“高弹性”向“相对稳定弹性”转变,既讲解了需求弹性的动态变化规律,又引导学生关注国货品牌的崛起与国家产业升级战略,将知识点与家国情怀教育自然融合,实现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有机统一。

试讲环节结束后,王春舒老师对各位老师的试讲表现进行了集中点评。她首先肯定了全体试讲老师的精心准备和各自的教学亮点,认为大家在知识点讲解、教学方法运用上都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,随后针对后续教学提升提出了明确要求。王老师强调,一是要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,不能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割裂,要结合课程内容,挖掘如乡村振兴中的农产品供给保障、国产芯片产业自主可控的供给突破等案例,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,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;二是要持续更新教学案例,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动态,及时将新兴行业、热点领域的供给现象纳入教学,避免案例陈旧化,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;三是要充分借助雨课堂等信息化教学工具,通过随堂测验、弹幕互动、小组任务等功能,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实时互动,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反馈,实现精准教学,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。

随后,各位老师还围绕PPT课件展开了热烈讨论与集中修改。大家从课件的版式设计、内容排版、图表清晰度、重点突出度等方面提出改进意见,例如建议统一字体风格、优化数据图表配色、增加知识点思维导图等,通过相互借鉴、共同打磨,力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课件既内容详实又视觉精美,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撑。

    本次“磨课”活动为微观经济学课程组的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、交流研讨的平台。通过示范课引领和集中点评指导,各位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不仅明确了教学提升的方向,也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改进方法。未来,微观经济学课程组将继续开展此类教学研讨活动,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,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。